首页 资讯 正文

三明:交出让城市“呼吸”的高质量答卷

体育正文 64 0

三明:交出让城市“呼吸”的高质量答卷

三明:交出让城市“呼吸”的高质量答卷

原标题:交出让城市“呼吸(hūxī)”的高质量答卷 ——我市全力推进南方山地河谷(hégǔ)型海绵城市建设侧记 融入海绵城市(chéngshì)建设理念的瑞云智慧新城 6月30日,财政部公布《中央财政海绵(hǎimián)城市(chéngshì)建设(jiànshè)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》,我市2024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等级为A级,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中获得了优异成绩。 海绵城市(chéngshì)建设(jiànshè)(jiànshè),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。近两年来,三明围绕“山水、雨水、洪水”等“三水”叠加问题,布局实施海绵示范项(xiàng)目建设,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工程40项,海绵化改造成效公众满意度达94%,走出(zǒuchū)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之路。2023年5月,这座山水之城凭借全域系统化推进的治理智慧,成功(chénggōng)获评“第三批(dìsānpī)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”,在城市钢筋水泥的肌理间,三明正重构人水共生的城市基因。 走进三元区(sānyuánqū)陈大镇陈墩村,瑞云智慧新城陈墩安置房错落展开。楼宇间,透水铺装的延伸步道,串联起中央绿地与下沉庭院,楼体雨水立管与导流(dǎoliú)槽构成“空中(kōngzhōng)排水网”。“房子生长于(yú)海绵设施里”的设计理念,在这片约5.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悄然扎根。 “统筹(tǒngchóu)海绵城市生态理念,打造‘海绵客厅’型(xíng)绿色社区(shèqū),是我们的建设目标。”三明市(sānmíngshì)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夏昆介绍,项目于今年3月通过竣工验收,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.5%,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1.0%。 一项民生(mínshēng)工程的落地生根,离不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同频共振。“建好海绵设施并非易事,你看庭院前(qián)的下凹式绿地,从深度到宽度,都是我们在政府部门牵头(qiāntóu)商议、相关条例和专家团队的指导下,反复推敲(fǎnfùtuīqiāo)确定(quèdìng)的。”跟随夏昆的脚步可以看到,小区内约2900平方米的绿地和路面形成了不少于10厘米的高低差。 显然,海绵(hǎimián)城市(chéngshì)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、部门联动的(de)治理革命。为加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进程(jìnchéng),我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,并在市城管局(chéngguǎnjú)设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,全面统筹并高效破解海绵城市“怎么建”的各项(gèxiàng)问题,制定并颁布《三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》等一系列(yīxìliè)地方性法规制度,形成从立项到运维的监管链条,让海绵城市建设更加有法可依。 同时(tóngshí),结合本地实际情况,先后完成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、海绵(hǎimián)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,修编并发布(fābù)了《三明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》等一系列技术文件, 逐步构建具有鲜明(xiānmíng)地域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,曾经(céngjīng)的易涝点被一一攻克。 三明依山(yīshān)而建、因水而兴,独特的地形地貌,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必须(bìxū)遵循“量体裁衣”思路。 每当降雨发生时,雨水携带泥沙冲刷至路面,泥浆(níjiāng)沿青岩路流动,在新市北路积聚形成积水,车辆行驶时激起(jīqǐ)水花四溅等(děng)问题困扰了(le)高岩社区居民多年。去年11月,一张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图纸落地,让这片“问题社区”迎来蜕变。 “针对高岩片区地势起伏多变、排水系统老旧不堪(bùkān)的难题,该项目通过修复边坡、清理淤积通道和优化排水网络等措施,大大提升了区域的防洪(fánghóng)排涝能力。”三元区高岩片区内涝防治(fángzhì)工程现场管理员岳代玲分享(fēnxiǎng)。 巧妙借助地形高差,项目(xiàngmù)建造了5个生态滞留塘,小雨时边沟缓缓排放,大雨时层层蓄水,完美实现了雨水高效收集和绿化灌溉的“双赢”效果。此外,现场精心布局了植草沟、雨水花园以及透水混凝土道路等(děng)海绵设施,能(néng)迅速吸收雨水,展现出“雨停即干”的景观,高岩小区(xiǎoqū)从“洪灾频发之地”华丽蝶变为(biànwèi)“韧性十足的绿谷”。 因地施策、精准发力,三明充分利用“山环城、水穿城”的自然地貌,在尊重地形高差、顺应水流(shuǐliú)规律的基础上,建立起“上拦、中疏、下(xià)排、外挡”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,立足(lìzú)地域特色,协同打造可覆盖城区38.19平方公里的多元(duōyuán)示范片区—— 列东贵溪洋洪涝同治(tóngzhì)示范区侧重利用湖体调蓄,削减滞蓄山水,串联沿街绿地,构建雨水蓄排体系(tǐxì); 城关(chéngguān)富兴堡污涝同治示范区侧重通过(tōngguò)山谷拦蓄,串联源头设施与排水系统,延缓山水(shānshuǐ)进城,削减洪峰,同时通过新建排水管网及实施混错接改造等,提升污水收集效能; 生态新城康养宜居+海绵示范区依托新建片区(piànqū)优势,建设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海绵片区,与周边地块构成汇水网络; 东门古街历史(lìshǐ)文化街区+海绵示范区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,补齐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短板。 一组数据的变化,是海绵城市建设从粗放走向(zǒuxiàng)精细的证明:已有21.04公里防洪堤达到30年(nián)一遇标准,达标比例85.71%,透水铺装面积占(zhàn)比提升(tíshēng)至50.32%,城市生活污水(wūshuǐ)集中收集率达到69.2%,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由87.5mg/L提升至121mg/L。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色,不仅体现在跳跃的数据刻度里,还(hái)体现在市民漫步口袋公园的从容步履(bùlǚ)里。 在三元区群二社区,新建的透水步道蜿蜒于楼栋之间,下凹式绿地和生态植草沟交错点缀,天晴时(shí)是休闲景观,下雨时可吸纳雨水,原本囤积(túnjī)在路面(lùmiàn)的雨水,在新建的海绵(hǎimián)设施引导下,汇入雨水花园(huāyuán)等设施中。此前植被单一、设施匮乏、停车无序的生活空间,改造升级为“全龄友好、雨洪共栖”的海绵口袋公园。 “以前一下大雨,小区里到处是积水,无从下脚。”看着焕然一新的居住(jūzhù)环境,在小区生活了近十年的市民吴(wú)女士感慨,“现在好了,雨水‘钻’进地里比(bǐ)我走路还快,雨天外出不用担心会滑倒了。” 以(yǐ)百姓屋檐下的积水痛点破题,用生态笔触勾勒山水共融新景——这是民生优先的海绵城市建设法(fǎ)。 在这场民生工程中,三明始终将人民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,优先解决对群众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的内涝积水(shuǐ)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(wèntí),全面补齐群众身边的设施短板(duǎnbǎn),让更多市民(shìmín)感受到“小雨不湿鞋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”的宜居体验。 如意湖生态(shēngtài)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工程(gōngchéng)等公园绿道建设(jiànshè)陆续展开,拓宽市民休闲娱乐空间;生态新城林业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、大源溪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有序建设,保障沿河两岸居民不受洪水危害……一次次城市更新,交织出独特的(de)生态图景。 从政策规划的高位推动(tuīdòng)到项目建设的落地生根,从示范片区的先行先试(xiānshì)到全域(quányù)推进的如火如荼,三明海绵(hǎimián)城市建设的每(měi)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。这座会“呼吸”的生态城,将持续深入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内涵,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作出三明贡献。(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通讯员 蔡文富 范龙顺 刘志迎 文/图)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(yě)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(zhuómùniǎo)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(běn)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(jiāng)追究责任。
三明:交出让城市“呼吸”的高质量答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